在一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老师们纷纷发言。王老师说:"在我的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按照书本的答案回答。"李老师说:"我们老师非常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如何去做。"张老师说:"在学校里,考试是个指挥棒,如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答题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 问题:清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所提出的困惑。
问答题有人说 启发式就是问答式 ,也有人认为 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 ,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 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 问题: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问答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片段。王老师问: 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 学生甲说: 文章表现了周瑜的英雄气概,苏轼早生华发的遗憾。 学生乙说: 我以前看过这个故事,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和小乔已经结婚十年了,不可能是初嫁,这么写主要是为了衬托周瑜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 王老师说: 通过上述两位学生的意见,我们对这首词了解得已经比较清楚了,文章主要表现了周瑜的意气风发和苏轼早生华发的遗憾,那么大家还记得《赤壁》吗? 学生们: 记得! 王老师: 大家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们: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老师问: 这两首诗表述有什么不同? 学生丙说: 虽然是同一事件但描述不同,对同一材料的不同使用,都是为了衬托作者的观点。 老师说: 这两首诗虽然对同一故事用法不同,但都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呢? 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了哪条教学原则?(2)应用这条教学原则有哪些要求?
问答题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 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 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 为什么呢? 因为铁重。 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 教师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 阿基米德原理 。问题: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问答题中学历史课考试往往因为需要死记硬背而令一些学生头疼。某中学历史课期末考试别出心裁:请学生自报题目,研究与自身相关的乡土历史,写一篇历史研究调查报告。学生们上交的期末 考卷 题目无一雷同,有的写名人先哲的童年时代,有的写当地遗产的历史价值,有的考证历史典故。初二的小姚同学,其曾祖父是马江海战中的军官,她为自己定下了《我的曾祖父与马江海战》的期末考题。在爷爷的帮助下,小姚查阅家谱,收集了有关中法马江战役的大量资料,还到马尾参观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小姚发现,自己的曾祖父是一位爱国军人,却由于清政府的软弱腐败而在马江战役中做了法国人的手下败将,最终因报国无门而郁郁终生。小姚说: 透过曾祖父的一生,我从一个侧面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历史。 在每份 考卷 的最后,学生们按老师要求写下了对这种考试方式的评价,他们感触最多的是: 历史课原来如此有趣 我学会了查资料,做研究 我越来越爱自己的家乡了 。 问题:请分析该校的历史教学改革直接体现了哪些课改理念和教学原则?
问答题某中学的殷老师设计的历史教学情境片断如下。(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你们知道纸有哪些种类吗?接着,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位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所搜集的各种纸张,并说说各种纸的用途。(2)教师设问:我们的祖先在纸未发明之前是用什么材料来进行书写的呢?学生讨论猜测若干材料,答案新奇的给予赞赏。(3)探究: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用毛笔分别在事先准备好的纸、帛、竹简、陶片等材料上书写一段文字,并说一说帛、竹简、陶片等材料的缺点,感受纸的优点。(4)延伸:教师出示 韦编三绝 学富五车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个典故,介绍孔子、惠施、文天祥三个人物,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并说说这些典故的来历(主要与竹简的关系),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并渗透情感与态度教育。 问题:请阐述该案例中的教学所体现的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