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考题网-背景图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课题2分子和原子
课题3水的净化
课题4爱护水资源
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教科书《水的净化》所呈现的内容。
课题3水的净化

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而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常呈浑浊(如图3-14)。

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而在某些乡村,则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动与探究
取3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湖水、河水或井水等),向其中2个烧杯中各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再取一张圆形滤纸,如图3-16所示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如图3-17所示,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取上面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它们的清澈程度有什么差别?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任务: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请用教学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你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4)实验室过滤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请对本节课进行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

(1)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纯水和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初步认识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掌握过滤实验操作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过滤的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观赏和思考......

(↓↓↓ 点击‘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试题

问答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中“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课题2氧气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钢瓶中。 【实验2-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实验2-3】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然后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图2-11)。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讨论: 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燃烧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硫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SO)气体,并放出热量。这个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实验2-4】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如图2-13),观察现象。 我们知道,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但在上述实验中,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FeO)。这个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要剧烈。例如,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又如,某些在空气里不能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同时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讨论: 1.分析实验2-1、2-3和2-4,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要求: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其中的哪些? (4)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问答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人教版初中《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部分教材内容。 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该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相等,这个化学方程式我们称配平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这么简单。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在这个式子中.右边的氧原子数少于左边的,这时为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就需要配平.即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 在H前配上2,在HO前配上2,式子两边的H原子、O原子数目就都相等了,亦即化学方程式配平了。 下面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或标出一个指向生产物的箭头)。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写在等号的上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例如: 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物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例如: 任务: (1)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2)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试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答案 【答案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活动与探究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 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2.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你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 3.通过讨论,选择一套最佳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讨论: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认真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要求: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简述本课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问答题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 燃烧和灭火 的材料。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 内容标准 ; 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材料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材料3:某教师设计的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材料。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答:火)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师: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学生发表看法,注意鼓励学生)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生:发光、放热等。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生:氧气。师:对,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怎么样才能让燃烧顺利地进行?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不妨先从下面的问题入手: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针对本节课设计10分钟测试题。(4)对本节课进行学习评价设计。

问答题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的材料。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 内容标准 : 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目录(略)。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部分教学设计材料。第一课时铁的冶炼[实验导入]教师演示金、银戒指在酒精灯上灼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 真金不怕火炼 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交流展示]学生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指导阅读]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讨论分析]出示多媒体课件--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讨论:①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气处理办法;③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④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⑤得出哪些结论等。[例题自学]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例题剖析]多媒体展示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自主评价]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升华训练]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3)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请对本课 金属资源的保护 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问答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元素”的教学片段。 [社会导入]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这里的“铁”“钙”指的就是元素,类似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分组讨论并填写下表。 [投影表格] [学生交流讨论] [衔接转入]元素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地壳中存在的各种元素。地壳是由沙、黏土、岩石等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主要含哪些元素?各元素的含量如何?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考察和测定,最终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指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计,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记作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 [提问]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元素有哪些?它们在地壳中是如何存在的呢? [学生查阅资料获取答案][提 问]水占人体体重的70%左右,猜想我们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有氧元素、氢元素。因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指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提问]生物体中元素含量居前三位的是什么?地壳中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多吗?[ 学生回答]氧、碳、氢。氧元素很多,而氢元素、碳元素较少。[师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药品或一些商品的标签,查看各元素的含量,并交流讨论、绘制图表。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问题: (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 (3)该教师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符合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并加以说明。 (4)试说明教学内容是否一定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为什么?

问答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以下是三位教师在进行“燃烧和灭火”一节的教学时引入环节的设计方案。方案一:教师给学生预备了实验用品,包括:酒精灯、火柴、纸条、煤块、小石块、坩埚钳。教师给学生的任务是:每组从实验用品中选定一种物质为操作对象,在30s内动手让这种物质燃烧,并且当教师数到30s时燃烧要恰好停止。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感受,讨论:你是怎么让物品燃烧的?燃烧的物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熄灭的?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是什么?方案二: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届奥运会火炬的点火方案,如悉尼奥运会的水下点火,我国在珠穆朗玛峰的火炬传递等,同时介绍了不同的点火方案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是什么。进而提出问题:在讨论点火问题时.研究人员必须思考哪些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方案三:教师向学生演示二氧化碳既生火又灭火的实验:同一个大烧杯中一边放入点燃的蜡烛,另一边放入一块包着淡黄色粉末的脱脂棉,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倾倒入烧杯,蜡烛熄灭,棉花却燃烧起来。教师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棉花为什么会燃烧?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是什么?请结合上述三个引入方案,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析上述三个教学引入方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你认为选取和使用情境素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从情境素材的选取和使用方面评价上述三个方案。

问答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与原子”的教学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社会引入]投影flash动画。画面1:晒衣服,水去哪儿了?画面2:路过花店闻到花香。画面3:糖入水,糖不见了。以上几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就可以解释以上现象了。 [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中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①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②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分组实验]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两个集气瓶,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mL水与50mL水混合;②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③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得到结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投影]①几种常见分子模型;②模拟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气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运动情况。 [知识梳理]①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②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模型演示]①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说);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分析] [得到结论] ①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影]①水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②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得到结论] ①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④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激趣导入]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讲解]闻到花的香味,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却能看见水?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个水分子。 [得出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讲述]从课堂开始时的品红消失实验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实验]氨水使铁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 [得出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 [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得出结论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演示实验]将两支量筒中各量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然后都倒入100mL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mL呢?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小结]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动画演示]水蒸发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和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总结]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总结]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⑤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实验教学中的不同点。 (2)两位老师如何体现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 (3)在该课程中,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相比的优缺点。 (4)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试比较两位老师进行小结的异同? (5)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问答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燃料和热量?”的教学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社会导入]谈谈自己知道的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放出的热量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的运用情况。(借助课本的图片,师生共同交流。) [提问]燃烧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反应,可以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是没有燃烧现象的化学反应也能放出热量吗? [分组实验]镁与氧气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探究看到的现象是“雾”还是“烟”。 [提问]回忆所有学过的化学反应,你感觉有哪些是可以放出热量的反应?又有哪些是必须吸收热量才能发生,一旦不供给热量,反应就会停止的? [讨论]学生对于煤的燃烧,始终想不清楚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因为在燃烧之前必须先供热引燃。学生激烈讨论后,清楚地认识到,化学反应之前的“引燃”,套用学生的话叫作让煤“点个燃”,只是为了达到煤的着火点。反应究竟是吸热还是放热,应该从燃烧发生以后来考察。 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是特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而不能根据反应前是否加热,来判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 [播放flash]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要始终在高温条件下,才能持续地发生。不仅不放出热量,还要从外界吸热。 [提问]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果在刚刚加过蜂窝煤的煤炉上,放一壶水,短时间内水壶的表面温度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在外表面凝结出一层细细密密的水珠。 针对以上现象,想一想,水壶内的水有可能透过水壶而出来吗?那么这些水珠从哪里来?让我们从化学反应的热量观来考查以下这个反应: ①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②结合物理、化学知识,说说你是从什么现象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呢? [播放flash]①红热的煤炉里,蜂窝煤充分燃烧,闪出化学方程式:,旁边放大的温度计中红色液柱不断明显上升: ②从外面加入一个黑色的蜂窝煤,闪出化学方程式:旁边放大的温度计中红色液柱有所下降。 [交流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世界将会怎样? [交流讨论]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开采、现状、深加工、利用,你知道多少? 如果校园网络设备允许,老师可从网上下载资料片做成资料库,学生可以随时自由点播。如有关石油的形成、开采、炼制、现状及前景;有关天然气的形成和应用;有关煤的存在、成因、开采、利用。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复习引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回答]略。 [分组讨论]①家里做饭、洗澡等使用的燃料有哪些? ②汽车、飞机、轮船、火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分别使用什么燃料? ③炼钢厂、锅炉房等使用什么燃料? [转入新课]要求同学们拿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石燃料的资料。 [提问]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及特点。 [学生回答]阅读课本回答. [投影PPT]化石燃料形成过程的幻灯片。 [小组讨论]部分问题用预先布置学生准备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活动结束对相关问题总结归纳。 [演示实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们来看一个与它有关的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 [投影PPT]甲烷形成过程的幻灯片。 [指导阅读]在沼池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气的主要成分。学生阅读“沼气的综合利用”。 [交流]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请同学计算化石燃料多少年后将被耗尽。并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了解海底“可燃冰”。 [提问]联系生活实际:我们使用煤气做饭、用煤燃烧发电等等,主要是利用煤气和煤的什么来做饭和发电的?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如果不是,还有哪些途径? [回答]略。 [演示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段小镁条,再加入5mL盐酸。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用手摸试管壁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演示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触摸、感觉。 [引导]是不是有些反应会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演示实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固体在烧杯中的吸热反应。 [小结]现在,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就连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通过食物在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的。请大家列举一些化学反应放出热量的例子。 [提问]如何更好地节约能源? [回答]可以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这样就相当于延长了燃料的使用期限。 [讲解]那么要想使燃料充分燃烧就必须做到: ①燃烧时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害处: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节约能源。 结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燃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用好燃料,让它为人类造福。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教学引入方式的异同。 (2)试说明两位老师如何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3)试说明两位老师使用化学实验教学的区别。 (4)两位老师是否完成了该课题的课程标准?为什么? (5)试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与地域环境有关系?为什么?

问答题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赵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与情景]如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 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倒的方向。 [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补充实验]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进行大胆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实验3]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石蕊试纸放入盛满水的瓶子里;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汇报实验结果]只有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石蕊试纸才变红。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过渡]碳酸是否稳定呢? [实验4]对补充实验中的液体进行加热。 [汇报实验结果]溶液从红色变为紫色。 [对结果进行分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C [问题与讨论]我们还学习过二氧化碳的什么化学性质? 小结: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联想与应用] 展示:一瓶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 问题:为什么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会出现白膜?(教师引导观察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反思与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或启示7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与情景]如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 [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并且能溶于水。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倒的方向。 [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补充实验]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进行大胆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实验3]取三朵干燥的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小花。第一朵花上喷上水;第二朵小花直接装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三朵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汇报实验结果]只有第三朵小花变红。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 [过渡]碳酸是否稳定呢? [实验4]将第三朵小花取出,在酒精灯上烘烤。 [汇报实验结果]小花从红色变为紫色。 [对结果进行分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问题与讨论]我们还学习过二氧化碳的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布置作业]①如何检验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两位老师新课导入的异同,并作简要评析。 (2)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请结合上面两个教学案例简要说说探究教学有哪些要求? (3)请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探究思想,为什么? (4)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说中学化学实验有哪些功能? (5)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是极为相似的,但是也存在不同点。请找出不同点,并说明两个可能的原因。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 二氧化碳 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段。[问题与情景]如下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观察实验现象。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斜的方向。[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补充实验]如下图,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进行猜想。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实验3]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石蕊试纸放入盛满水的瓶子里;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3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2)试评价此教学片段的导入。(3)试说明中学实验有哪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