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考题网-背景图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魏明(化名)1983年出生于湖南省,两岁起被人称为“神童”。他的“神迹”有: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八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某知名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母亲都不让魏明插手,每天早晨起来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明读高中的时候,母亲还亲自给他喂饭。然而读研究生时他还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记零分,2003年,魏明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恨铁不成钢的母亲失望至极,自此之后,她和儿子几乎不怎么交流了。

生活能自理,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起点,一个人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会经历哪几个关键的时期?

【参考答案】

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与指导调节的,有很大的依赖性。此时学生的独立性并未完全形成。初中阶段:少年学生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确立目的、制定计划、支配自己的行动,但此时的学生还往往保留一定的依赖性和模仿性。
高中阶段:高中生确立行动目的后,比初中生有更强的独立性,也能更独立支配自己的行为。
大学阶段:从中学进入大学,伴随着学生生理逐渐成熟,反映在心理上,则增强了独立的倾向。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自由,言行上渴望摆脱家长、老师的管束。同时他们远离父母和亲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处理,使他们的独立意识迅速增强,独立能力发展很快。但是,大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他们与社会接触很少,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社会经验欠缺,还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恰当地处理社会交往中的各种关系。而且学业、择业等方面也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和安排。加之他们经济上还不能独立,经济上必须依赖父母的供给,一时难以摆脱对家庭、老师的依赖。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