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一)
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到1:1.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1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在温州,2009年8月份该地区职介中心的用工缺口占比73%多,相比2009年6月52%止升了21个百分点。
(二)
在媒体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虽然一面在闹“民工荒”,但是还是有很多农民工无法就业,根本原因就是待遇太低。在温州,一个农民工一般的月薪期望为1500元,但实际上企业只能开出1000一1200元的工资,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使得很多企业把工资压得很低。现在虽然接到了订单,但是很多订单只是企业为了稳定客户而接下的“薄利单”,有的甚至是零利润,所以即使是缺人,也无助于提高农民工待遇。由于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想象,部分企业看不到劳动力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过渡,不思技术创新,一味依靠廉价劳动力维持产品竞争力。此次“民工荒”呈现出来的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的企业缺工最明显的特点,也许正是他们“用脚投票”的一种表现。
(三)
近些年来中央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人历史。不仅如此,国家还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再加上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一些可以规模种植的地方,和农业产业化比较好的地方,农民种粮的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少,考虑到外出务工的安全、欠薪,部分农民选择了在家务农。
(四)
在现有体制下,城市对农民工采取“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态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农民工从事各种脏、累、危险的工作而对其到来给予鼓励和接纳:另一方面,很多城市采取各种政策控制农民,不给予市民待遇,农民工成为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务工城市的各种歧视性政策,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来往于城乡的“候人”。同时长期的离家生活,使农民工的夫妻生活问题、孩子教育及赡养老人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外出务工的社会成本大幅增加,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民工外出的愿望。
(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调查分析指出,2010年春季中西部地区的用工需求明显增长,平均每个企业计划新招工61人,比2008年同期的调查高出16个百分点。在准备外出务工的人员中,打算去东部地区的占72%,去中西部的占29%,后者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不仅是工作机会增加,收入上的差距对农民工也已缺乏吸引力。以广东为例,从2010年5月1日起.广东省月最低工资依次为:一类地区1030元、二类地区920元、三类地区810元、四类地区710元、五类地区660元;而山西省2010年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一类地区850元、二类地区780元、三类地区710元、四类地区640元,考虑到较差待遇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以及较高的生活成本、离家的精神痛苦等,有相当一部分民工选择回流在本地区或周边地区企业就业。虽然工资低一点,但可以照料到家庭,不用受歧视。
(六)
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他们维权意识更浓,希望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生存下去。“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务工城市及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调查:务工人员预期平均工资涨幅高于企业预计工资涨幅。对企业调查中,企业预计员工工资平均上升幅度为9%。对务工人员调查中,打算继续外出务工的人员预期2010年平均工资收入比2009年实际工资收入增长幅度超过14%。由此看出,对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的预期,务工人员比企业高出5个百分点。
提出你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参考答案】
解决目前“民工荒”,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农民工待遇,以待遇留人。提高民工待遇、实行人性化管理,是解决“民工荒”的关键,这实际上是一个改变企业对民工“留不住”为“留得住”的对策。用工企业要关心职工生活,合理提高物质待遇,改善生活条件以吸引农民工。同时还要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多......
(↓↓↓ 点击‘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