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考题网-背景图
问答题

简答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最喜欢的称号是“农民教授”。无独有偶。前不久,不经意间成了“网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8岁高龄的科学家刘先林也曾经有一个心仪的称号,叫作测绘界的“工人师傅”。
“五假干部”卢恩光,在忏悔时连连说自己是个“官迷”,而且疯了。大连原常务副市长曹爱华,也是一个十足的“官迷”,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升迁。
为什么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喜好这些“草根”味很浓的称号?而有些人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却偏爱这“长”那“长”带“官味”的称号?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称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叫法,它折射出一个人内心的喜好和偏爱,体现了不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以“长”为贵,处处以“官”为荣,说到底是官本位思想和特权观念在作怪。从称号可窥重“官本”还是重“民本”。
愚者图虚名,智者务其实。元代诗人王冕一生正直豁达,不图虚名,曾于墨梅图上题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真正的智者,鄙薄流俗,独善其身。有些人却贪图名号和头衔,连名片上都刻意留一大串名不副实的荣誉称号,唯独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丢了本色,忘了来路。务实乃本,重不重称号,重什么样...

(↓↓↓ 点击‘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试题

问答题美容咨询十分钟,贷款3.5万元,反悔却要扣1万元违约金;拿身份证拍个照、签个字,不仅免费做美容还能拿小费,最终却发现欠下6万元“巨款”……日前,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暑期学生整形热度不减,各类以美容为旗号的消费纠纷、诈骗案件也大幅上升。“美容贷”看似新鲜,其实相当眼熟,隔三差五出炉的案例就像树上开的花、结的果,一茬又一茬,记性好的人总能闻出熟悉的味道。近年来,关于学生“莫名”背上巨债的消息层出不穷,从“校园贷”到“培训贷”“美容贷”,瞄准大学生群体的贷款陷阱花样翻新,套路越来越深;而大学新生们作为“猎物”,常常被冠以涉世未深、稚嫩的标签,俨然已经成了“唐僧肉”,谁都想来上一口。对此,监管不可缺位,警示必不可少,而除此之外,一些大学生财商“余额不足”的软肋也值得深思。翻翻新闻报道,有大学生嫌弃生活费不够,“怒怼”母亲;如今开学在即,“开学经济”里到处都有年轻人出手阔绰的身影;尤其近年学生群体还频频成为被骗案件的主角,后果令人叹息……这一面面“镜子”都指向了大学生的财商,让财商教育显得重要而紧迫。财商,一般被解释为“认知、管理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其实说通俗点,就是一个人如何与金钱打交道。当年一本《富爸爸,穷爸爸》轰动世界,让财商概念为人熟知;如今它早已圈粉无数,甚至已经被网友封为继智商、情商之后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大学生的财商究竟如何?按媒体的说法——“让人心疼”。去年一份《2016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强烈的理财愿望,炒股、买基金的热情几乎可以“碾压”70后、80后;不过另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一些大学生理财热情高,可惜风险甄别能力不足,连“利率高、风险低”的理财产品都不加怀疑,连“零抵押、零担保、低利息”的“馅饼”都轻易相信,还有不少人热衷提前消费,花钱大手大脚,貌似潇洒大方,其实都是财商不足的表现。请根据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财商。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字数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