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考题网-背景图
问答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20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参考答案】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他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至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

(↓↓↓ 点击‘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试题

问答题阅读《科学的星光》,设计一篇一课时的教案。(14分)科学的星光邓琮琮当巴斯德牵着一头骡子,朝阿尔卑斯山进发时,所有的讥笑都被甩到身后了。他是法国人,一个微生物学家。他要做的事情在常人看来是可笑的,而在他看来,却仿佛是上帝的召唤。他要攀登4000多米的高峰,要经历危险的冰河地带,还有可能遇到雪崩,而他要回答的却仅仅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夏天,为什么肉会臭,饭会馊所有聪明的正常人都哈哈大笑了:肉臭了,饭馊了,倒掉就是了,何必拿性命去换一个毫无意义的答案!巴斯德也笑了:把馊饭和臭肉倒掉而不问一个为什么,那么,要科学家干什么现在,他走到了阿尔卑斯山的山脚。这一天是1860年9月20日。他取出科学实验笔记本,记下这个日子,然后,从骡子驮着的行李中,取出20个瓶子。所有的瓶子都经过严格消毒,内装无菌微生物培养液,已抽成真空并密封。他刚要打开瓶子,突然想到这样打开瓶子,自己呼出的空气有可能进入瓶子,便把瓶子高高地举过头顶,再小心地打开瓶塞,装上一点空气,马上又把瓶子密封起来。这样循环往复20次,他又牵着骡子,继续向山上进发。为了回答饭为什么会馊、肉为什么会臭的问题,他已经和法国卢昂博物馆馆长普沙争论了6年。普沙坚定地相信:即使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肉、饭也会自然而然地发臭、变馊。但巴斯德却认为:肉饭的发臭和变馊,是因为受到了空气里微生物的感染。他们二人为此争论不休,直到巴斯德想到了现在这个他为之骄傲的实验方法。他就这样朝着顶峰攀登着,拄着一根木棍,跟在骡子后面。每登500米,就取出20个瓶子,举过头顶,打开瓶塞,装入空气。当他第10回、第200次做过同样的动作后,他发现,他终于登上了勃朗峰顶,他看到了那块标志着山峰高度的碑石:海拔4807米。当时,他的双手正高高举过头顶,拔下最后一个瓶塞。这时他感到了一种异样的激动,一下子瘫坐在山顶上。他的脚下已是海拔数千米的冰川。呼吸艰难,倍感疲惫。他知道,今天,他不可能回到山下了。天黑了,他在冰川上搭起了简易帐篷。他随身带的汽灯在帐篷里发出太阳般的光辉。他迫不及待地取出显微镜,观察着他的实验结果:在山脚下揭开瓶盖的20只瓶子,8只瓶子里出现微生物;在半山腰的20只瓶子,有5只出现微生物;在山顶上的20只瓶子,只有1只出现微生物。山脚下的空气里漂浮的微生物多,山顶上空气洁净,所以微生物少。这次实验证明,微生物就像植物一样,没有“种子”不会自然产生。巴斯德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走出帐篷,忽然发现,他头上的星星格外的大、格外的亮,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摘下来。他知道这是个错觉。科学的星光虽然灿烂,往往是要拿生命来换的。此时,他思维十分活跃,潜意识魔鬼般舞蹈起来。他构思了一幅画:画面上,一个孩子和一群人在行走,一个路牌上写着:“此路不通!”人们纷纷退让,或另寻他途,只有那个孩子继续朝前走着,义无反顾。他觉得,他就是那个孩子。所有真正的科学家都像那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