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作者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的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个人再说到国家,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D.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单项选择题下面对《愚公移山》中对比衬托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单项选择题下列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响应。B.邻居有户人家来自京城,家中的寡妇也赞成她那七八岁的儿子去帮助愚公移山。C.天帝惧怕愚公挖山不止,便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大山,结局有神话色彩。D.太行、王屋二山被移走,愚公愿望实现了,这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心愿。
单项选择题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提出这个观点时使用了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气的“诚”,可见他对公孙衍、张仪的崇拜。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孟子也用一个反问句表明了态度,“焉得”一词不仅否定景春的观点,也体现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D.孟子阐释了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依次对应着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
单项选择题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那些叱咤风云,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统治者,才是大丈夫。B.孟子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认为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崇尚仁、义、礼的人,才是大丈夫。C.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态度是钦佩、崇拜的,认为他们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的风云人物。D.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态度是不屑、轻蔑的,认为他们不讲仁、义、礼,只是一味顺从和迎合君主的喜好。
单项选择题下列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百多公里的江上行船,作者随小船飘荡观赏着美景,山光水色,纷至沓来。B.江底的细石,历历在目;游动的鱼儿,清清楚楚,映衬出富春江水的清澈明净。C.泉水激石的响声、鸟儿嘤嘤的叫声、蝉鸣与猿啼,一起交织成嘈杂的山林交响乐。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放下繁杂公务后陶醉于山水的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