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考题网-背景图
问答题

给定材料: 材料1:邻里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在普通百姓之间,比如互相借用生产生活工具,农忙时互相合作,闲时互相串门,逢年过节相互走访,遇到困难时相互支援,等等。千百年来,“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孟母三迁择邻”、“远亲不如近邻”等故事和谚语为人们心口相传,是古人对邻里关系最高的评价。 古时,邻里关系非常重要,谁破坏了这种关系,谁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外在环境和条件,谁就可能被动。在古人心目中,邻里关系的地位与价值,是仅次于血缘宗族关系的较为重要的地缘关系。而对政治家来说,邻里关系的好.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融洽的邻里关系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近20年来,邻里关系越来越淡漠,从以前的“远亲不如近邻”,到如今只是“打打招呼”,甚至“老死不相往来”,邻里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对比如今疏远的邻里关系,大多数市民都感叹还是以前好,一条街的都熟悉,大家生活虽然没有如今富裕,但那时人与人的亲密无间令人怀念!”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如英国曾专门提倡“邻里运动”,就是让人们建立和谐的、互相关心的、熟悉的、帮助的关系。我国现代社会的邻里关系,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完全没有了”,“淡漠”却是普遍而严重的。和谐的邻里关系虽然只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细微构件,然而,从邻里放大到社区,再从社区放大到社会,和谐社会正是由这一个个小部件打造而成。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成为维系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细胞元素,重新构建融洽和谐、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既是都市人久违的内心期盼,也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客观需要。 材料2:邻居,曾经是多么温馨多么亲切的字眼,甚至温馨亲切成了“天涯若比邻”,如今的高楼林立时代,谁还有我们住平房、住筒子楼的邻居情怀?谁还在怀念邻居曾经端给你或者你端给邻居的那一碗好吃的食物?谁还在念叨自己的老邻居身体是否健康?工作是否顺利?谁还在牵挂自己的老邻居现在身在何处?面对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面对密密麻麻的城市防盗网,如今的楼房时代,我们虽然住得很近,但我们究竟离得有多远?房子越来越漂亮,邻居情是否越来越浓厚? 鞭炮响了不知谁嫁娶“楼下一户居民家门口放了好半天鞭炮,我们连他家是娶媳妇还是嫁女儿都不知道。”家住沙市区朝阳社区的陈铭说起邻居家孩子结婚的事,忍不住地笑了。他和妻子以邻居家是娶是嫁打赌,妻子输了请他吃了一顿饭。“不过这顿饭吃得并不很开心。”陈铭说,有一次他和妻子看见邻居家门上贴了喜字,他说是娶媳妇,妻子说是嫁闺女。两人打赌,谁输了谁花钱请对方吃饭。等鞭炮响起时,看到新郎带着新媳妇敲锣打鼓地进小区,妻子承认自己打赌输了。“其实我也不知道邻居家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猜的。”陈铭和妻子吃饭时说起如今的邻里关系,两人都觉着很无语。 只知道邻居的狗“我知道对门邻居家的狗叫什么名,还真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家住蔚蓝水岸的吴娇说,她住在蔚蓝水岸已经有四年时间了,至今只与同栋楼的两三个人比较熟识,所谓的熟识也只是见面打招呼和聊聊天,邻居间从不串门和聚会。至于邻居间是否有过互相帮忙的时候,吴娇对记者说,由于交流很少,根本不好意思提出帮忙的请求。吴娇说,她下班回家后,便泡在网络里,很少与邻居交往。“每次听见对门的邻居出入时,总是叫着狗的名字。”就这样,吴娇只知道邻居的狗叫欢欢,却对邻居本人一无所知。 材料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450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 通过分析发现,租房住的人群中不熟悉邻居的比例为58.0%,高于住自家的房子(39.5%)和住宿舍(23.9%):生活在城市的人群不熟悉邻居的比例为45.1%,高于县镇(29.0%)和农村(11.8%)。人们通过哪些渠道认识邻居?调查显示,73.0%的人首选“见面打招呼”,其次是“散步、带孩子玩,,(34.8%),排在第三位的是“社区活动”(11.4%)。其他渠道还有:业委会(3.9%)、维权(3.6%)、网络(3.0%)。 人们和邻居有哪些相处活动?调査中,74.1%的人选择“见面打招呼”,32.4%的人“知道邻居的名字”,16.9%的人“有邻居的电话号码”。其他相处活动还包括:互相串门(14.6%)、生活上互相照应(14.3%)、一起参加社区活动(6.7%)等。值得注意的是,34.8%的人表示跟邻居“没有相处活动”。 调査中,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下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当下邻里关系变冷漠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人们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增强(52.0%):居住环境改变,邻居难得见面(43.0%):人们越来越重视隐私了(41.6%)。其他原因还包括:人们更看重物质,无暇顾及邻里情感(38.7%):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邻居(36.9%):现代人流动性加快,房子经常换人(35.1%):社区活动少(26.5%):物业等服务机构兴起,邻里互助需求减弱(18.9%)等。 材料4:被告为某小区的五名业主王某、李某、高某、冯某和孙某,与原告陈先生在同一单元居住。去年10月22日上午,高某在单元门口遇见陈先生时说,几家邻居经商量,想把通往地下室的楼梯设成斜坡,方便电动车出人。陈先生当即表示反对:改成斜坡又陡又滑,保证不了行人安全。让陈先生没想到的是,下午他从单位下班回家,发现地下室的楼梯已被改成斜坡状。经打听,是王某和孙某带领民工干的。 10月23日下午,王某、李某和冯某又用沙石、砖块和水泥修整,致使地下室坡道更滑。陈先生说,他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走在这样的坡道上胆战心惊,说不定啥时候一不留神就会出事。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陈先生将邻居王某等五人告上法庭。 区法院经审理认为:不动产相邻各方,应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和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相邻关系。业主王某等五人未经陈先生同意,擅自将地下室楼梯改成斜坡,应承担民事责任。法院判决被告王某等五人在判决生效十三日内将地下室楼梯通道恢复。 材料5:—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鸿沟,隔断了比邻而居的欢乐,也割裂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楼道里“狭路相逢”,别说问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不和陌生人说话,似乎成为现代都市人信守的格言。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中国社科院王研究员介绍说现代城市住房的布局设计,在空间上阻隔了人们的密切交往。加上单元房功能齐全,电话、电视、电脑等媒体的普及,使现代休闲方式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些都减少了邻里互动。”社会学专家唐教授则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深入的沟通,再加上城市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以前左邻右舍经常要互相帮助,现在有物业公司、家政公司等提供服务,也减少了邻居交往。社会学李博士表示:最近的二三十年是中国城市化的高峰期,城市的范围大大扩张,许多郊区、农村变为了城市,人口流动性也大为增强。城市社区的扩张形成了匿名性社会,这与传统的单位宿舍、四合院、乡村不同,邻里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确实疏远了。 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社区都在为改善邻里关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作出努力。据统计,我国已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百个城市开展了邻居节活动。发放邻里亲情卡,举办楼栋谈心会,品尝巧手主妇的“百家宴”,为小区的长寿老人送上“百岁寿诞”,开通“好邻居博客群”……但热闹过后,很多人发现邻里关系并没有太大的改善,新型的邻里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专家学者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社会学专家郑教授认为:新型邻里关系最好是“亲密不过分”,互相关心帮忙,又不要管人闲事、道人长短,大家都做有意义的事情。从事社区信息化研究的王博士则认为,新兴的社区公共场域促使社区参与成为现实。在信息时代下,社区公共场域由虚实双重空间构成。社区网上论坛、gg群是居民自由对话的空间:而线下的面对面互动和组织协调,则是使虚拟空间的公众声音产生实质结果。这两个空间共同构成今天的社区公共场域,缺一不可。专家还建议,政府在社区的公共事务中承担很大责任,如完善基础设施、规划社区资源配置、建立公共服务设施等。 材料6:目前,沪上社区新邻里关系正在重建,从以往老式里弄中的“人情共享”转为新建住宅小区中的“资源共享”。记者昨天调査发现,不少小区“能人”开始热衷向邻居提供无私的专业支持,律师愿意提供免费咨询,医生给专业意见,而一些全职太太在小区中扮演起楼组长式的新型义工角色……随着一扇扇大门被敲开,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终将逐渐从淡漠走向温情。 花两个月敲开所有邻居的门一直以来,松江蓝色剑桥小区的业主韩女士十分渴望多结识邻居,甚至与他们成为互惠互助的好朋友,为此她曾多次申请做小区论坛版主,以便获得更多与邻居认识的机会。她意识到,结识邻居的最佳方式就是主动敲开他们家的门。前不久,为了让7岁的儿子能够认识小区里更多与他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她排摸了一批小业主的信息,鼓励儿子主动敲开邻居家的门。“起初儿子还很羞涩,我不断地鼓励他,说服他一个要好的同学陪他一起去敲邻居家的门。在当天造访的4户邻居中,已经有2个小朋友爽快地答应愿意与他做朋友。” 一个小区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不能单靠绿化、物业服务等硬件,还要拥有和谐的邻里关系氛围。相比前者,韩女士认为邻里关系的融洽更加重要,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儿子得到锻炼,从心底里拥有主动认识他人、与他人成为朋友的意愿,完善他的人格,同时感染身边的人,为小区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氛围。与此同时,韩女士自己也想找个话题,作为认识邻居的‘‘敲门砖”。小区路灯改造的时候,她挨家挨户敲门征询业主对于更换路灯的意见,并与许多此前不认识的邻居有了初步的接触和印象。韩女士告诉记者,小区目前有80多户业主入住,她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逐个登门,认识每一户业主。对于当天不在家的业主,她都详细作好记录,次日再去拜访。全部征询过程耗时两个多月,在她拜访过的业主当中,只有2户态度不太友善,其余都对邻居的主动结识意愿表达了认可和赞赏。其中一户邻居就是这样与她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当代的商品房小区中,恐怕只有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来重建新的较为松散的邻里关系。即使无法再相濡以沫,但是至少可以相敬如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型的邻里关系。 材料7: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研报告》,70%的中国家庭觉得比较幸福。在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家庭最幸福?答案竟然出奇的简单:家人身心健康、与邻居关系融洽。 年龄在30岁到34岁之间的人家庭幸福感评分最高,其次是29岁以下的调查对象;而年龄在3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家庭幸福感评分最低。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家庭的幸福。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高,离婚或丧偶者是家庭幸福感最低的一类。相应地,3口之家家庭幸福感最髙,4人及以上家庭次之,其次是2人家庭,1人家庭的家庭幸福感最差。 调查显示,“全家人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和谐”和“中等收人水平”的家庭要比其他家庭更幸福一些。有意思的是,收入并没有出现在“幸福感最强的家庭”中,而人们的幸福感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高收人家庭的幸福感甚至比不过中等收人的家庭。 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邻里关系融洽”成为“最幸福家庭”的一项指标。而与邻居“从不来往”的人幸福感要差很多。调查者分析认为,邻里关系融洽不仅让人感觉幸福,更让人感觉安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安全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一环。 受访者最需要帮助的三项内容是: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咨询:婚姻与家庭关系指导:婴幼儿托管服务。此外,对老人的护理和赡养需求也占相当的比例。但是,面向家庭提供以上服务的社区机构还相当欠缺,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家庭的需要。 调査者认为,在完善公共健康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着力提髙人们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提高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家庭服务业也是当务之急。 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 要求:概括全面精炼,有条理、有层次。

【参考答案】

邻里关系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标志着社会的文明,也是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邻里关系出现了淡漠化的特征,邻里之间不相识不接触。为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很多城市和社区都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建做出努力,如邻居节活动等,但收效甚微,未能从根本上消除邻里之间的隔阂。因此需要通......

(↓↓↓ 点击‘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