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考题网-背景图
问答题

简答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2015 年 2 月,某省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国平的老朋友沈成编写了《家庭理财指南》 书稿后,与王国平联系,希望安排出版。王国平翻阅书稿,认为其内容符合读者的需求, 估计会有较大的发行量。于是,王国平与社长商量后,决定将该选题补充列人当年选题 计划并补报备案。王国平据社长的授权与沈成签订了出版合同后,把该书稿交给经济读 物编辑室的刘康,要求其设法尽快出书。刘康在 2014 年曾因负责编辑的一部图书编校 质量不合格而被免去编辑室副主任职务,仅保留副编审专业技术职务。
    接受《家庭理财指南》书稿后,刘康由于当时正忙于另一部书稿的编辑工作,就请某 大学一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欧洋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刘康翻阅欧洋加工后的稿件,作了 几处修改便以“责任编辑”的名义签署了“已经做好编辑加工整理工作,可以发稿”的意见, 将稿件提交编辑室主任赵敏副编审复审。赵敏抽查部分书稿,没有发现涉及政治导向和 思想倾向的问题,就签署了“同意发稿”的复审意见。王国平接到这部事先已经看过的书 稿后,随即签署了“同意发稿,请尽快安排出版”的终审意见。
    办妥发稿手续后,刘康将书稿连同对版式设计的要求和外社美术编辑完成的封面设 计电子文件一起交总编办转出版部门安排排版。校样打出后,经请示王国平同意,刘康 将校样委托某校对公司包校一遍,并请该公司的一名副经理担任责任校对负责把关。刘 康收回校样时未见重要质疑,即办理了付印手续。印刷厂一个星期后送米样书,甲出版 社有关人员检查后未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就同意成批装订。2015 年 5 月,甲出版社开始 发行《家庭理财指南》。
    2015 年 11 月,省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在图书质量检查中,发现《家庭理财指南》编 校差错率为万分之三, 属于不合格图书。
    2015 年 11 月 20 日,省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发出关于《家庭理财指南》被确认为不合格图书的通报,责成甲出版社严肃处理。

甲出版社在出版《家庭理财指南》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错误

【参考答案】

(1)王国平没有将选题进行集体论证,只是经社长同意就列选,违反选 题集体论证制度。
(2)书稿没有经过三审程序,就签订出版合同。
(3)刘康作为责任编辑,没有进行严格的初审工作,出具初审意见;编辑室主任 赵敏副编审复审时只是抽查部分稿件,应该是要通读全部稿件;终审流于形式,没有抽...

(↓↓↓ 点击‘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试题

问答题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 作为出版工作中心环节之一的编辑工作,是由编辑人员承担的。因此,编辑人员 是出版工作的骨干力量。编辑人员要做好编辑工作,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以下六个方面 的能力。 第一是政治认知能力。要求编辑人员对于政治形式的发展、社会的政治思想动向有 较高的认识和辨析能力,对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关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 能比较熟悉和准确把握,并能在工作实践中坚决认真贯彻执行。 第二是策划能力。编辑策划以市场营销策划为主,也包括选题策划、出版单位形象 宣传策划等。如创办于 1917 年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为了引起人们关注,创办人沈 知方将发行所房屋漆成夸张的红色,对外以“红屋”称名,果然经营得红红火火,跃居当 时全国第三大书局。这就属于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 第三是语言文字能力。主要包括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和写作能力。编辑要在语言文 字应用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熟炼、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 第四是社会活动能力。编辑必须有甘于寂寞、埋首案头的工作精神,同时又必须与 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编辑要善于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聚 会和讨论,尤其要创造条件接近出版界的朋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 们的声音。 第五是判断能力。编辑工作包含一连串的判断过程。对每一份稿件,编辑都要从政 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方面以一定的标准衡量,分析判断其是否可以出版。 这种判断能力是学识、经验.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 第六是信息感知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具有必要的信息观念,并能及时把握信息、 对信息资源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利用。编辑被称为“信息工程师”,就是指与信息的关系特 别密切。 第七是审美能力。编辑应具备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 想象力、创造力。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就能使出版物具备应有的美感。这里 所说的编辑,主要是指美术编辑。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但古代没有使用“出版”这个词,而把出版活动称为“梓 行”“雕印”“版印”等。这些用语的含义一般只反映印刷,有时也兼及编辑。1906 年,清 朝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指出“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 这是我国最早使用“出版”这一专业术语。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之后。 我国和西方国家关于出版的定义,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差别是:西方着重于“公之 于众”,出版的定义中都不提及编辑;我国的“出版”定义中则明确包括“编辑”。编辑、复 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可以由 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也可以由个人来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出版 T.作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出版工作者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贯 彻、执行以下基本方针原则。 第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要保 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最高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如果出版工 作者离开了社会主义的崇高目标,也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出版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就要 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艺术、学术流 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在审稿中以自己的爱好和观点为标准取舍稿件是合 理的,但在编辑加工整理中不得对稿件作任何删改。 第三,古为中用、洋为今用。我国的出版物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 包括古籍的整理和注释,外国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分门别类的研 究等。对这类稿件的处理,必须立足于这一方针,使它们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 第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这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 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这两个方面相辅 相成,不可或缺。 第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绝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 一时的经济效益。 第六,坚持质量第一。只有质量高的出版物,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 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把能否提高出版物质量当作衡量出版工作是否健康发展、 检验出版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第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传统出版与 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出版“走出去”,增强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国 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