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考题网-背景图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社区矫正对象赵某近日获得了一个就业面试机会,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且曾经是服刑人员,肯定会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所以在面试中表现得自卑、胆怯,不能自如应答,导致面试失败。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在快递公司上班,一次送货过程中因小事与客户发生了口角,他更加觉得客户对他们这些有过犯罪经历的人是看不起和排斥的,争吵使他丢失了来之不易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发现不少社区矫正对象都有相似的就业困境,决定为他们举办一个就业辅导小组。服务计划的理念、目标、主要内容如下所示:理念(原因分析、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就业辅导服务时,发现不少社会矫正对象存在着因非理性信念而导致的自我认知偏差及对社会认同低等现象,社会工作者决定以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开展小组工作,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通过改善自我认知提升就业能力。总目标: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具体目标:1.改善自我认知;2.提升就业能力。每节活动主题:第一节: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契约、讨论小组计划。第二节:分享就业经历。第三节:邀请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介绍就业信息。第四节:参观社区矫正就业基地。第五节:学习面试技巧。第六节:总结、处理离别情绪。
问题:
1.分别对上述小组服务方案中的目标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以及理论基础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作出简要评价。
2.依据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结合案例,修正小组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修正每节小组活动主题并简要说明其内容。

【参考答案】

1.小组服务的目标与活动主题应该严格贴近服务对象的需求,且二者之间要高度相关。案例中表现出来的是:(1)各项活动主题包括介绍就业信息、学习面试技巧、参观基地等,都与“社区矫正对象”的特定身份和特殊心理状态相关性低,主题内容也没有涉及任何“改善自我认知、提升就业能力......

(↓↓↓ 点击‘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试题

问答题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经常抽烟喝酒,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除了种地、养猪、养牛之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能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有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问题: 1.根据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概论,丽芬个人的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 2.从优势视角看,丽芬拥有哪些资源? 3.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4.从个人、小组和社区三个层面,提出解决丽芬问题的策略。

问答题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时候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比较贴心。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08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她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会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 问题: 1.刘某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是什么? 2.社会工作者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哪些专业技巧? 3.下列说法中,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理论的有哪些?a、社会工作者应该认同刘某的价值、尊严及社会权利。b、社会工作者应该接受刘某本身及其过去的犯罪事实。c、刘某的迟到可能是有原因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对刘某的问题作个别化处理。d、社区公益劳动是一种既定安排,社会工作者应该要求刘某在任何情况下都准时参加。e、社会工作者应该相信刘某是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