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考题网-背景图
问答题

简答题 某校初三语文课上,老师和同学们正在解读鲁迅作品《孔乙己》。一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老师说:“对!这个问题提得好,的确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甲:“‘大约,是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子的,而‘的确’只是修饰‘死了’这个词的,它们修饰的范围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学生乙:“我们曾经学过,一个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语法错误,还要看它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任何人一看这句话,都会觉得不通顺的。”(同学们都笑了)
学生丙:.“鲁迅是个大文豪,他也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同学们大笑)
学生丁:“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已经死了那么多年,没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人们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而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这个词。又因为孔乙己很穷,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所以他死了也没有人知道得那么确切,作者只能用‘大约’以表示强调。”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老师说:“刚才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讲的也很有道理。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问题:
这位教师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请结合案例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这位教师主要运用了讨论法。
(2)该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有以下可取之处:
①能够选择一个有价值的讨论题目。
②能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③能给予学生表达观点和意见的机会,注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该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

(↓↓↓ 点击‘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试题

问答题请从心理学角度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茅盾背诵《红楼梦》 沈雁冰(茅盾)会背《红楼梦》,这事原来连他的朋友郑振铎也不相信。1926年的一天,章锡琛、钱君陶和郑振铎等人在谈话之间,谈到沈雁冰会背《红楼梦》,郑振铎怎么也不相信。于是章锡琛请钱君陶作证人与郑振铎打赌。一天下午,章锡琛请沈雁冰、郑振铎、钱君陶及周予同等人吃饭。酒至半酣,章锡琛说: “吃清酒颇觉乏味,请雁冰兄稍为助兴如何?”沈雁冰酒兴正浓,随口答道:“好啊,如何助兴?” “听说你会背《红楼梦》,来一段怎样?” 沈雁冰表示:“愿意献丑。”当即由郑振铎点回目,并翻开早已准备好的书进行对照。沈雁冰遂按所点回目琅琅而诵,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将近一个回目。至此,郑振铎才深信不疑,众人也连连称赞,章锡琛则哈哈大笑:“郑兄,你输了,君陶作证,这桌酒你算请定了。”毫无疑问,沈雁冰成为中国文坛上最光辉的巨星之一,与他高超的记忆是分不开的,而背诵这种特殊的记忆方法也起了重要作用。古代文人重视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许多知名学者,甚至许多革命领袖也都在背诵上下过工夫。例如毛泽东能够背诵的东西很多,诗歌、散文、小说都能大段背下来。有一次,为注释江淹的《恨赋》中的一个“谥”字,他竞把《西厢记》中的原文背了一大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