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称作B.等于说C.是指D.叫作
单项选择题“甲,乙也。”若甲、乙二字是同声符的形声字,则这一训诂方法是()。
A.声训B.形训C.同训D.互训
单项选择题《说文》释某字为:“将取也。从木,从爪。”可知该字为()。
A.象形字B.指事字C.形声字D.会意字
单项选择题《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毛氏之释是()。
A.指明语序B.阐明句意C.注释词义D.指出古书讹误
单项选择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以上两例“元”之义()。
A.均为该字本义B.均为该字引申义C.后者引申出前者D.前者引申出后者
单项选择题《易·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处”与“止”同义,“止”谓雨止,不言止而言处,这是()。
A.古音通假B.文字讹误C.变文以协韵D.变文以避复
单项选择题《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姜出而赋。”其“出”和“入”均指“公”与“姜”二人,这属修辞手法中的()。
A.对偶B.双关C.排比D.互文
单项选择题《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其中“手”用作()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代词
单项选择题《史记·伍子胥列传》:“抉吾眼县(悬)吴东门之上。”聂夷中《伤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前后两个“眼”字相较,二者()。
A.意义相同B.词义感情色彩不同C.意义范围不同D.词义轻重不同
单项选择题《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庄子·盗中跖》:“勇悍果敢,聚众率兵。”以上两例之兵()。
A.其一用该字本义B.二者皆用该字本义C.二者皆用该字引申义D.其一用该字假借义
单项选择题《墨子·节葬下》:“内积奚后。”今本“奚后”作“奚吾”,这是()。
A.改借字为本字B.改误字为正字C.不解古语妄改字D.改换同义字
单项选择题《楚辞·招魂》:“肴羞未彻,女乐罗些。”汉代人改“彻”为“通”,这是()。
A.避讳而改字B.古音通假C.形近而讹D.异体字替用
单项选择题“亨”与“享”最初是()。
A.音同意异之字B.音义有别之字C.形义有别之字D.音义无别之字
单项选择题古书在传抄、刻印中,因形体相近将甲字误成乙字,形成古书中的()。
A.通假字B.讹字C.异体字D.同音字
单项选择题《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其“何”用该字的()。
A.本义B.直接引申义C.假借义D.间接引申义
单项选择题古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其“顾归”是()。
A.连绵词B.动宾复合词C.偏义复词D.同义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