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考题网-背景图
单项选择题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语言文字应用D.文化论著研读某教师设计了“春秋笔法”专题,理解古代历史的叙述传……

某教师设计了“春秋笔法”专题,理解古代历史的叙述传统。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热门试题

问答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课文介绍《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当会大有裨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情况高中二年级,班级人数45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1.请阅读以上《咬文嚼字》课文节选,并结合高中课文《咬文嚼字》全文,为其设计教学目标并说明教学方法。2.请为本文设计一则课堂导入语,并说明课堂导入的作用。3.请为《咬文嚼字》设计一则思考题(需给出参考答案),并说明设计意图。

问答题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列各题。案例:时间在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题记①把理想交给时间,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②每个人都有理想,只是有的人坚持下去,最后成为现实,有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半途而废。记得有人说过“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我在浅笑的同时不免心生感概,曾经志在四方、朝气篷勃、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少年何以如此颓废?真的如某些人所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吗?其实不然,试问哪一奈通往成功的路不是泥泞不堪、充满挑战呢?只是有的人对明天的未知感到迷芒,不知道距离理想还有多远而中途放弃;有的人对今天遇到的困难感到畏惧,不知未来还有多少磨难而半途而废。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对于未来,我们没有必要想太多,认真把握现在、把握今天才能无怨无悔。只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终有一天,时间的河流会将我们度到理想的彼岸。③好花盛开,就该先摘。④因为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是不知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所以等到失去时才追悔莫及。而彼时一切都无法挽回了,留下的仅仅是无尽的悔意和无边的自责。花儿开了,就尽情欣赏吧,不要等到明天,或许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风会将花瓣纷纷打落;美味佳肴,就尽情享用吧,不要等到明天,或许时间的流逝会使它变质;纯洁的友情,尽情去爱吧,不要等到明天,或许你的犹豫会使它悄悄溜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很多,我们要懂得珍惜,懂得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⑤世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趁着年轻,尽情地孝敬父母吧!有人常常以自己年龄小为借口来推脱孝敬父母的责任,说要等到自己赚很多很多钱,然后买很大的房子给父母住。其实,孝敬父母并不一定要从物质方面去衡量,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为父母做事。例如:为他们泡一杯热茶,为他们捏捏肩、捶捶腿,为他们倒一次洗脚水……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令父母幸福。时间在流逝,父母的青丝也渐渐变成白发,父母的容颜也被时间刻下了皱纹。我们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好好爱他们。⑥让时间在我们为理想的奋斗中流逝,让时间在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点滴中流逝,让时间在我们尽情爱父母中流逝。时间在流逝,让它在有意义、有价值的每一分、每一秒中流逝。 问题:1.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2.请指出该习作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单项选择题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材料一)马谡履历表1.出道,为刘备的败军煎茶熬汤,成功引见自己。当时仅二十几岁。2.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留遗言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3.公元223年,为诸葛亮献策,对孟获“但服其心足矣”,才有“七擒七纵”的历史佳话。得诸葛亮赏识,升为参军。4.成功策划反间计,离间曹睿与司马懿君臣关系,愈得诸葛亮赏识。5.公元229年,失街亭,被斩。时年39岁。(材料二)诸葛亮出征将领表前督部--魏延;前军都督--张翼;牙门将--王平;后军领兵使--李恢,副将--吕义;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马岱,副将--廖化;右军领兵使--马忠;行中军师--刘琰;中监军--邓芝;中参军--马谡;前、左、右、后将军--袁琳、吴懿、高翔、吴班;前、左、右、后护军--许允、丁咸、刘敏、官雝;行参军--胡济、阎晏、爨习;丞相令史--董厥;帐前左右护卫使--关兴、张苞。对上述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