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1970年出生,在家排行老三,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因王某从小体弱多病,到了16岁时,父母还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王某呵护有加,姐姐也对他十分照顾。王某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后,被安置到其母亲所在的工厂工作。后来因为工厂倒闭,王某失业,此后王某的工作一直不稳定。在这期间,两个姐姐都相继成婚。王某便一直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王某32岁时娶了一个外来妹,仍然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结婚第二年生了儿子小涛,在小涛3岁时,二人离婚。离婚时,考虑到女方是外来妹,没有固定工作,王家不要求女方承担任何抚养费用。王某的儿子小涛,初中时成绩不错,理科成绩较好,但文科比较弱,尤其是英语。小涛喜欢球类运动,多次参加体育比赛。中考时,小涛没有考上重点中学。进入高中后,小涛成绩不如以前。小涛和爷爷有较大冲突,爷爷经常埋怨他不懂事,学习不努力。小涛和奶奶关系亲密,奶奶经常偷偷塞给小涛零用钱。为此爷爷经常责备奶奶。王某经常因为房子过户的事情和小涛抚养费的事情和父母闹矛盾,王某的父母因此无法继续和他生活,又给王某买了一套一居室的房子,但是房产证上只有王某父亲和王某儿子小涛的名字,没有王某的名字。为此王某和父母的关系更加紧张,有时还会发生正面冲突。
假如你是家庭社会工作者,针对王某的案例,可以提出怎样的介入策略?